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突破獎」8日晚在美國加州舉行,南京科學家王貽芳領導的團隊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
揚子晚報報導,突破獎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遠超諾貝爾獎,堪稱科學界「第一巨獎」。該獎由俄羅斯富翁密爾納領銜資助,其他資助者包括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夫婦等。
此次共有三個華人團隊獲獎。王貽芳和香港土生土長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教授陸錦標,憑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助理教授傅亮、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祁曉亮獲新視野獎。
王貽芳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1984年大學畢業後考取丁肇中的研究生,到日內瓦求學。2000年左右回國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當時,在國內中微子研究領域尚屬空白的情況下,他率先提出了中微子研究項目,並帶領團隊先後從大亞灣實驗和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的實驗中進行中微子物理性能的探測和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他曾被稱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報導指出,王貽芳帶領中國學者們一起完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物理實驗」,在實驗中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獲得了精確的測量數值。有關專家表示,「大亞灣實驗的結果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進行下一代中微子實驗,以了解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現象,即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
低調狂人 把研究當「幸福」
媒體將王貽芳形容為「低調的科學狂人」,身邊同事對他的評價,「想從他嘴裡挖出點有關他個人的故事或細節來,簡直比做出中微子的實驗數據還難!不久前,王貽芳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成為首批入選的六位「傑出人才」之一,他本人因此一度成為焦點人物。
作為王貽芳工作上的合作者,祁鳴表示,由於項目參與的國家、科學家都很多,而且工作的分配也較為複雜,作為項目負責人的王貽芳,不僅需要協調各個國家和小組,給參與實驗的科學家們分配任務,還要全盤考慮實驗的物理目標。「項目負責人需要有說服能力、協調能力,而且王貽芳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做事時還事必躬親,一定會『一竿子到底』。」
聽過王貽芳講座的南大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理論方向學生安冬冬說,「他講座的語速並不快,但邏輯上非常嚴謹,絲毫沒有大科學家的架子。講座的過程中,他還會和我們講一些中微子實驗過程中的有趣花絮,既調節了現場氣氛,也啟發了我們的思考。」
這樣的「瘋狂」也讓「榮譽」紛至沓來:2012年,王貽芳被評為該年度「十佳全國科技工作者」、CCTV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並榮獲第六屆周光召基金基礎科學獎,2013年,他又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2014年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
但榮譽似乎並不是王貽芳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用了一個很少拿來描述物理學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科研心路——「幸福」。如今,這位「科學狂人」和他的團隊正全力以赴開展中微子實驗二期——江門中微子,用王貽芳的話說,「還需要一個十年的時間」。
No comments have been made. Use this form to start the convers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