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嘜擱走來走去,快來把牛排吃掉,冷了就不好吃了。」一位看來三十歲不到,染著一頭金黃色頭髮,穿著細肩帶緊身棉T、迷你短裙的年輕媽媽扯著喉嚨喊著。
同樣的詞語內容,她已經喊了不只三、四次了;餐廳裡迴旋播放的西洋鄉村歌曲音量實在不小,不過年輕媽媽嘶喊的高分貝硬是把音樂壓了下去。
小男孩大約五、六歲,穿著印有海綿寶寶卡通圖案的連身棉衫吊帶褲,臉頰、嘴角明顯地沾著紅紅的番茄醬,圓圓的頭顱後面還特地紮了一小綹辮子。
看到他小小的個子,卻一直機伶地在數張餐桌旁竄來竄去,探個頭、倚個身,緊湊著小小臉蛋去盯著別人桌上的餐盤,然後聽到他大聲地叫:「哇!有雞腿哩!」「噢!西瓜、冰淇淋!」
對向來堪稱某種形式的「自閉」,除了演講要面對大批群眾之外,大部分時間喜歡一個人獨處看書或思考的我而言,實在極不習慣西門町眾多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各家店面各種音樂流行歌曲播放得震天價響的熱鬧氣氛。偏偏,多年不見的好友龐龐卻最愛這家位在西門圓環附近的西餐廳,她說她最「迷戀」這家餐廳獨家特製的沙拉桔子醬,特地約了我在這裡吃午餐;原本說好十二點半見面的,她卻臨時打來電話,說有事耽擱,可能要到一點左右才能到達。
既然已先到達,我只好獨自一人喝喝冰水、隨手翻閱書報架上的周刊雜誌;然後,就看到在整個餐廳裡活蹦亂跑、最不安分的小男孩,和那一邊用力啃著玉米棒又要低頭滑手機,其間還要不時穿梭著大呼小叫的年輕媽媽。
★隨意任性抓弄人家的秀髮
咦,小男孩突然「定」住不跑了,原來,他似乎發現了一個大目標。
只見他咧大著嘴,露出一排沒有門牙的牙齒笑著,興沖沖地跑到我左前方的一張餐桌,毫無預警地伸出雙手,就撥弄起女孩黑絨絲緞般垂肩的秀髮。
女孩顯然是被這突來的動作嚇了一跳,只見她抖了抖肩膀,回頭看了小男孩一下,然後用手把頭髮輕輕地順了順;女孩看來十七、八歲,跟女孩對桌而坐的中年媽媽似乎也看了小男孩一眼,母女二人都沒作聲。
「死囝仔— 還不過來呀?」倒是小男孩的媽媽又在叫了。
顯然,用手隨意去玩弄人家的頭髮此刻已經變成小男孩最有趣又興奮的遊戲,媽媽的叫嚷他才沒在怕哩!乾脆直接躲藏到女孩的椅背後面,再大剌剌地探出臉,張揚起雙手,又去撥弄女孩的頭髮,甚至拉扯起女孩的粉紅髮帶。
女孩這下子大概真的受不了了。只見她伸手按住了頭髮,回頭對小男孩輕喝:「不要啦—」
女孩的聲音才剛落下,那年輕媽媽突然呼地一聲從椅子上站起來,三兩快步到女孩後面,一手粗暴用力地拎起小男孩的後襟衣領,另一手則插著腰,拉高音階大聲地對女孩說:「看他才幾歲呀?你這樣跟小孩子計較?你憑什麼罵他?告訴你,我生孩子可不是給你來教訓的!」
啊,這,這是什麼世界呀?「不要啦!」這三個字是在罵人嗎?
★理不直,氣卻壯的辣媽
明明是自己的孩子調皮,用一雙油嗒嗒的手亂玩、拉扯人家的秀髮,人家女孩可是一直優雅有教養地沒有口出惡言,也不過抗議一聲:「不要啦!」竟然馬上招來你大聲的吆喝指責。欸,這到底是什麼教養方式嘛!
人說,「理直,氣才會壯」;可是,為什麼,偏偏有人「理」不直,卻是「氣」勢這麼盛、這麼壯?
年輕媽媽瞪著一雙戴著長長假睫毛的眼睛,插著腰大聲「訓人」的模樣,看來還真是兇相畢露;舉座餐廳的人該也都看到、聽到了吧?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只是連忙把頭低下,默默地繼續吃呀喝的。怕呀,在這紛紜亂世中,誰不先求明哲保身?誰敢多管閒事、多「雞婆」?
我望見那看來嬌嬌柔柔的美麗女孩,俏麗的臉龐一下子緊鎖了眉宇,被罵得似乎快哭了;然後我聽到一陣溫柔的聲音:「你這位太太呀,剛才實在是你的小孩一直來弄我女兒的頭髮—」中年媽媽終於開口說話了。
「怎樣—弄一下頭髮就會死呀?小孩子不懂事,我可以打可以罵,就不是給你們管的!」年輕媽媽這下子嗓門更大、分貝更高了。
在這燈火晃晃、人影幢幢的餐廳裡,在這個蠻橫不講理的辣媽吆喝的惡聲惡氣中,女孩與她的母親頓時顯得十分孤單又無助。
這時刻,我再也無法坐視不管了。
我忍不住鼓起勇氣站起來走到女孩的桌旁,彎下腰來跟女孩說:「嗨!好久不見了。老師沒想到在這裡會遇到你。咦,這是媽媽嗎?」我故意誇大笑容,熱呼呼笑嘻嘻地跟這對可憐無助的母女「相認」,就是想藉此趁勢打斷年輕辣媽的氣焰。
果然,年輕辣媽似瞪非瞪地看了我一眼,悻悻然拖著小男孩的手往自己的餐桌走,卻還不忘又大聲罵了句:「要死啦,手這麼油—」
「橫行的母蟹是無法教小螃蟹直走的!」這是西洋哲學在親子教養中的一句名言。
就生物學的角度而觀,這句話是不合乎DNA基因科學的;螃蟹本來就是橫著走的,那是天生自然遺傳。
不過,就人類親子的教養而言,其真正強調的意思是:為人父母如果言行不正,身為兒女的也就很難行為不偏差;中心主旨主要說明在教育上,父母絕對是孩子學得合宜的舉止與智慧的啟蒙老師;年紀愈小的孩子,受父母的影響往往也就更大、更深遠。
在拉丁文裡,人類(Homo Sapiens)這個名詞的意思也就是:會思考的族類。
英國當代著名人文學者何瑞士.沃波爾(Horace Walpole)說:「對喜歡思考的人而言,生命總是充滿喜劇;對凡事只憑自我感覺行事的人而言,生命常常遭遇悲劇。」也就是說,即使是再聰明、再具有天分的人,如果生活中常讓激情任性淹沒理智思考,很可能就會做出「智者的愚行」。
所謂「智者的愚行」也就是說,高學歷、高IQ智商的人,如果不能控制情緒、理性思考,照樣也會做出莫名其妙的衝動蠢事。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迦納在《心理架構》(Frames of Mind)一書中指出,「人生的成就絕不是單一地取決於IQ智商的高低」,甚至更大膽明白地表示:「根據多年長久的觀察,社會上很多IQ180 的人,為IQ120 的人工作,原因無他,只是前者比較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比較不懂得自我情緒的控制罷了」。
~以上資料摘自《如何培養高EQ孩子》陳美儒◎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
No comments have been made. Use this form to start the conversation :)